“这份荣誉,对浙大一院来说,既是肯定,更是激励。荣誉背后,是一千多名‘小黄人’的新生,承载着和万千爱心人士共守健康的善意。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上,我们始终牢记:健康同行,一个都不能少。” 浙大一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梁廷波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2019年8月,浙大一院首创发起“小黄人”公益计划,旨在凝聚社会各界爱心力量,为全国范围内家庭经济困难、患有胆道闭锁等终末期肝病儿童(未满18周岁)开展免费肝移植救治等系列公益活动。 梁廷波院长团队为“小黄人”患者手术中 6年来,一组数据成了最暖的注脚:公益计划已开展超1000例肝移植手术,患儿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5个区县,超七成来自中西部地区家庭,手术成功率达99%,救助患儿总体生存率达95%。这些数字是“小黄人”公益计划用行动坚守的初心和诺言。
浙大一院“小黄人”公益计划已是国内公益筹资体量最大、实施手术例数最多、受益覆盖范围最广的肝移植全额救助项目,为公立医院深度参与公益救助提供了重要实践范例,也成了无数“小黄人”家庭心中的“希望灯塔”。公益计划入选第八届浙江慈善奖慈善案例汇编《慈善的力量》,还曾荣获“2022中国慈善榜年度慈善项目”、浙江省卫生健康“2022年度十大有影响力事件提名”。
“小黄人”公益计划自启动以来,涓流汇海、细土成山,从最初单一的捐赠方到如今汇聚200多家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和个人,项目已筹集善款及支出救助金上亿元,每一笔数字背后,都是生命的颤动、希望的延续,都是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的温暖传递。
最令人动容的是大众善心,一位八旬老人曾顶风冒雪,亲手将攒下的2万元现金捐赠给公益计划,只说一句:“钱给你们救孩子,我放心”。随着浙大一院的行动,全国部分地区的医疗机构也相继推出救助项目,爱心不断蔓延,成为共富社会的动人底色。
梁廷波院长与“小黄人”患儿
救孩子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家庭真正“站起来”?浙大一院早已把这份牵挂纳入了公益计划的延伸,上线院内“困难患者救助管理系统”, 包括为外地困难家庭在治疗期间提供免费住宿的“爱心之家”以及帮助患者家属就业的“爱心岗位”,甚至还帮有需求的家庭对接“公益助农”渠道——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小黄人”计划的另一个承诺。
截至目前,已有二十余位“小黄人”家长在浙大一院当保安和护工——他们都憋着一股劲,医院帮他们救了孩子,他们得靠自己把孩子养大,不辜负那些好心人。
浙大一院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手里握着顶尖的儿童肝病诊疗技术。如何“输血”把浙大一院的顶尖技术和经验送过去?如何“造血”帮当地医生练出儿童肝移植的真本事?
浙大一院作为“国家队”头部医院,围绕“小黄人”公益计划项目与中西部医院积极开展学科共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西部地区儿童重大疾病救治能力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偏远地区儿童大病诊疗水平。目前,医院已对接省份20个,签约省份12个,与30家省市级妇幼保健院或综合医院签订了一揽子帮扶协议,包括人才进修学习、一站式转诊服务、专病线上管理平台等。来自全国15家医院的临床医生前来培训、进修,培养儿童肝移植骨干40余名;建立国家级儿童肝病注册中心,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医患双方信息共享,助力保障偏远地区肝病儿童医疗健康。
如今,在社会各界爱心力量的支持下,浙大一院“小黄人”公益计划的善意早已不是单点的“救急”,而是通过积极探索医疗救助与慈善公益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形成了大型公立医院省际医疗合作、临床医生跨区域培训、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公益机构深度链接的医疗慈善新生态,以燎原“星火”推动医疗救助事业良好发展,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