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如何突破肝癌诊治困境? 浙大一院梁廷波教授团队这项研究成果获2021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2-07-123695

肝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肝细胞癌 (HCC) 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我国是肝癌大国,近年来,虽然免疫治疗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但临床上,肝癌仍面临易复发、易转移的困境。为攻克这一难题,临床医生和科学家们从未停止科研的脚步。

7月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公布,揭晓了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及名单。7月11日下午,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梁廷波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肝细胞癌免疫逃逸机制》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成果丰富了现有肿瘤免疫逃逸理论,提供了若干新靶点,为肝癌治疗新策略开发打开了全新思路,提升了我省在肝癌研究领域的竞争优势。

3.jpg


针对肝癌临床免疫治疗困境 

开展基础研究创新

临床上,肝癌治疗面临整体有效率低、个体异质性大等难题。肝癌在不同发生发展阶段,肝癌细胞是如何实现免疫逃逸从而肆意生长和转移的?这一科学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临床医生和科学家。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点,在多种肿瘤中具有满意的疗效,但为什么接受免疫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只对10%-15%的患者有效?

梁廷波教授团队从肿瘤免疫逃逸角度入手,在肿瘤起始、生长、转移这几个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梁廷波教授介绍,“所谓免疫逃逸,是相对于健康人健全的免疫功能来说的。”梁廷波教授打了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把人体免疫系统比作“警察”,把癌细胞比作“敌人”。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细胞衰老、损伤、变异等产生的“敌人”,“警察”会第一时间发现并清除。但是肝癌细胞比较狡猾,会想方设法躲避“警察”的追击,在“警察”眼皮底下“犯案”却不被发现;又或者,即便“警察”追踪到了,也被“策反”而失去杀敌能力。

“如何打破肿瘤的免疫逃逸是目前肝癌治疗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梁廷波教授坦言。

4.jpg

梁廷波教授 

不同肿瘤细胞

逃脱“警察”能力不同

造成肿瘤治疗效果差异化

梁廷波教授表示,不同肿瘤细胞,逃脱“警察”的能力有所不同。“不同脏器来源、细胞来源,它们的逃脱能力不一样,转移能力也不一样。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异化,是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个逃脱机制问题,对症下药,肿瘤治疗才会更进一步。”

《肝细胞癌免疫逃逸机制》,正是瞄准了肝癌发生发展三个关键阶段,针对肝癌起始阶段如何逃避严格的免疫监视、肝癌生长阶段如何对抗局部免疫、肝癌转移阶段如何抵抗外周免疫清除,全面解析了肝癌免疫逃逸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主要包括:1.揭示了Hippo-YAP信号介导的肝癌起始阶段免疫逃逸机制;2.发现了坏死-炎症介导的肝癌生长阶段免疫逃逸机制;3.提出了癌细胞来源外泌体介导的肝癌转移阶段免疫逃逸机制。

“简单举个例子,肿瘤细胞坏死是通常我们治疗想要达到的效果。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坏死的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信号给存活的肿瘤细胞,促进这些细胞转移。并且只要有一点活细胞,就会春风吹又生,导致肿瘤的复发。这也回答了肝癌通过其他非手术治疗,看起来肿瘤完全坏死后,要不要再切除的问题。”梁廷波教授提到。


肿瘤是系统性疾病

需要综合、系统、精准治疗

《肝细胞癌免疫逃逸机制》阐明了肝癌从单个细胞开始发生时就已经出现免疫逃逸,到形成较大的实体肿瘤,它的免疫逃逸机制也在不断演变,从而适应机体的杀伤,这就需要临床医生把肿瘤也看做系统性疾病,不能单以手术来解决肿瘤问题,一定要综合、系统、精准治疗,既不过度治疗也不错失时机

“肝癌免疫治疗中,哪些患者适合,哪些患者不适合,需要一些判断依据。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肝癌免疫新分型,有望用于免疫治疗的精准指导,从而提升有效率,减少副作用。”梁廷波教授提到。

当然,梁廷波教授也表示,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我们会努力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诊治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挖掘肿瘤免疫逃逸机制,针对发现的新靶点及机制开发小分子药物,以期成果早日转化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服务。”


橙柿互动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蕊 江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