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党正在广泛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提升患者体验活动,正是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生动体现。本报开设“提升患者体验在行动”专版,选取有创新思路、先行先试、成效显著的省(区、市)和医疗机构,集中报道这些地区和机构的好想法、好做法、好办法。
多学科会诊一站式解难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党委书记
梁廷波
从“单兵作战”到“团体作战” 创新机制 提升诊疗效能 竞争力提升 示范效果明显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院的专科越分越细,学科间壁垒日益增高,单独依靠某一学科、某位专家“单兵作战”,有时候很难为疑难疾病患者提出合理、科学的诊疗方案,多学科诊疗已经成为医学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MDT的开展让患者省去了辗转于各科室之间的烦恼,各科医生通过预先的病历收集和整理,提前了解患者病情,再面对面地讨论,最后达成统一意见,为患者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治疗方案。
浙大一院是国内最早开展MDT工作的医疗机构之一。早在1993年,医院肝胆胰疾病诊治团队就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多学科协作诊治查房。近年来,浙大一院进一步创新模式,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同时面向门诊及住院患者分批分病种提供全流程MDT服务,从“单兵作战”,走向多学科联合、多位专家“团体作战”。
截至目前,浙大一院以系统及器官疾病诊治为中心的学科群MDT团队增长到102个,推出固定病种门诊MDT号源108个。在信息化支撑下,2022年度,医院开展MDT超3万例次,近1500位专家参与,其中跨院区MDT近8000例次,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远程MDT近3000例次。
近年来,浙大一院成立MDT工作委员会与MDT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形成MDT高水平运行的“浙一经验”。此外,医院还强化互联网MDT平台功能,持续扩大基层覆盖面,形成医生广泛参与、患者人人享有的工作机制。
深化门急诊MDT服务。明确专家资质,各学科按病种组建团队,推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罕见病及各类急危重症的多个病种号源;对MDT专家进行排班,诊间医生即可发起召集,大幅提升了门急诊患者诊治效能。
深化住院MDT服务。以器官或系统疾病为中心,由优势学科主导组建学科群MDT,每周固定时间地点集中开展工作,各医疗组提前上报汇总MDT病例,专科病种覆盖面更全,专家层级更高,参与学科更多,教学氛围更浓,实现了住院患者疑难病诊治“一锤定音”。
深化MDT云服务。浙大一院已经实现了MDT线上线下一体化,打破专家资源利用的空间限制,形成多院区MDT统筹运行管理格局。同时,开展面向广大基层患者的互联网医院MDT服务,打造基层医院MDT服务网络;建立国际疑难病MDT云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MDT品牌。
目前,医院医务部专门设立了MDT办公室,全面负责MDT组织管理工作,包括拓展门诊MDT病种、协调优势学科主导的住院MDT、畅通MDT流程、审核专家资质等。
信息部负责提供信息支撑,包括MDT管理平台的日常运行和维护;构建MDT专有云,强化跨院区MDT、互联网医院MDT及国际远程MDT技术保障;构建各专病MDT大数据库。
门诊部负责保障门诊MDT开展的空间与硬件配置、流程优化及号源维护;开展MDT患者现场咨询与导诊服务。护理部负责开展MDT患者随访服务,协助学科构建专病MDT大数据。
在浙大一院,多学科联合门诊由各个领域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联合组成,分为多个专家小组。专家团队与患者面对面探讨、交流,精准高效为患者制定诊疗方案,有效提升患者体验。
2022年度,医院MDT病例治愈好转率达到88.7%,平均满意度达到97.3%。通过和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远程MDT诊疗,72.5%的患者无需转诊,在当地就能够治愈。
学科竞争力显著提升。基于MDT,医院实施了临床研究56项,推出了专家共识10项,形成各大脏器系统终末期疾病一体化诊疗体系。肝、肾、心、肺与小肠五大器官移植MDT团队年均实施移植1100余例,牵头开展30余项国内外首创技术。
MDT示范效应显著增强。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医院已形成人人参与MDT的良好氛围。医院还总结各类疑难复杂病种与急危重症MDT经验,编撰《MDT经典病例集》3部,供330余家医院学习借鉴。同时,每周连线基层医院超过100家,成为基层业务学习新范式。
视频新闻
医院动态
-
龙腾颂华章 蛇舞启新航!浙大一院召开2024年度年终工作会
2025-01-27 -
绘制浙江医学创新图谱 浙大一院获多项省科技创新大奖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