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柿互动: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世界排名第三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如何防治?这场大会给出答案

2024-06-01736

6月1日,2024年浙江省VTE防治大会暨2023新版白皮书发布会在杭州召开。

微信图片_20240602181603.jpg

VTE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统称,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PTE)。由于其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容易漏诊、误诊,被称作“沉默的杀手”,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常发生在双腿,而肺栓塞是其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血栓随着血液循环掉到了肺动脉,堵塞了肺动脉,具有病情凶险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如果不在第一时间疏通血管,全身各个脏器维持不了多久便会因缺氧衰竭坏死,最终致残或致命,病死率很高。

VTE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或血管壁损伤,所有会导致其发生的原因都会加大VTE的发生风险,如长期卧床、久坐不动、手术、创伤、肿瘤、妊娠、服用避孕药不当等。VTE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是降低VTE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教授强调,“对于血管外科来说,我们要做的工作,第一个是做好VTE的培训工作,将指南落实到各个科室,做好科学评估,让医护人员都能有效识别VTE,进行规范的预防;第二个是指导治疗。一旦发生VTE如肺栓塞,如何治疗挽救患者生命也很关键。”张鸿坤提到。

VTE是世界排名第三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为此,浙江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VTE防治能力建设项目组,把VTE防治工作贯穿于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过程当中,不断降低VTE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浙大一院始终高度重视VTE防治建设工作,医院利用入科培训、医疗分院培训、健康大讲堂、义诊等多形式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进行全方位VTE防治培训和宣教,并根据国内外VTE指南和共识制作《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手册》,不断优化院内VTE防治管理机制,切切实实降低VTE的发生风险,为老百姓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服务。”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介绍。

微信图片_20240602181559.jpg

作为浙江省VTE防治能力建设项目组第三届轮值主席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组织多学科专家共同收集、整理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病例,更新并修订《浙江省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编写了《浙江省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规范防治白皮书(2023版)》,包含了VTE风险评估率、VTE出血风险评估率、住院患者VTE规范预防率、医院相关性VTE发生率、医院相关性VTE死亡率、高危患者送检率、会诊落实率、随访率等8大指标。为推动不同级别医院VTE防治建设高质量发展,规范浙江省院内VTE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参考。

微信图片_202406021816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