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获悉,由核医学科主任苏新辉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发的用于攻克肝癌的药物——新型钇-90栓塞微球取得阶段性进展。据悉,该药物投入临床使用后,价格有望降至进口药的四分之一。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36.77万人,位列各种癌症新发病人数的第4位,其中,有九成的肝细胞癌发病较隐匿,约半数的国内患者确诊时已是局部中晚期,错失手术切除或肝移植的机会。所以,肝癌也被称为“人体沉默的杀手”。
近年来,利用放射性核素杀伤肿瘤细胞成为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肝胆胰中心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借助多学科联合诊疗,2021年起,浙大一院引入一种起源于美国的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这种治疗用到的钇-90微球,就像一枚“核弹”。医生在患者腿部或手腕切一个铅笔尖大小的切口,随后将一根针管粗细的导管插入动脉。通过这根微导管,“核弹”被送达精确位置,“轰炸”掉肿瘤组织,使肿瘤细胞完全坏死,同时又不伤及正常细胞。经过一次治疗,基本能让晚期肝癌患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这是一项国外的“卡脖子”技术,这类进口药价格不菲,使用一次高达30多万元,加上治疗费用动辄超过50万元,对普通患者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2022年起,苏新辉教授带领十余人开展科研攻关,通过自主研发,破解了这枚“核弹”的制备方法,将高昂的治疗成本打了下来。两年来,科研团队在兔子身上开展实验测试,日夜寻找承载核素的载体材料,前后尝试了20多种材质,几次修改配方浓度。去年年底,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材料,实验很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当观察到试验后的兔子活跃度与平时相仿时,每个成员都感到很兴奋。”苏新辉教授说。
新型钇-90栓塞微球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在临床中更易操作、稳定性强等优点。“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完善毒理实验,申请临床试验批件。”苏新辉教授表示,目前,浙大一院总部和庆春院区、之江院区正在开展协同攻关,预计2年左右投入临床试验。
视频新闻
医院动态
-
龙腾颂华章 蛇舞启新航!浙大一院召开2024年度年终工作会
2025-01-27 -
绘制浙江医学创新图谱 浙大一院获多项省科技创新大奖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