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缓的尼日尔河穿过马里共和国首都巴马科,蜿蜒的河道不仅酝酿着新的生命,更像中马两国绵延不断的友谊。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五周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是这条新时期万里仁心路上的忠实践行者。
自1968年起,一批批远赴非洲的浙一专家漂洋过海,架起中非生命长桥。他们用近60年不间断的援非接力,在“一带一路”西端阐释着“中国温度”,展现了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的初心,诠释了党员先锋的使命担当,让“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从理念化作非洲百姓病榻前的一盏明灯、一剂良药、一双双紧握的手。
2020年10月,浙大一院检验科专家郭仁勇第二次启程前往马里首都巴马科执行为期一年半的援外任务。在马里,他积极联系和协助筹建马里医院PCR实验室,指导马方人员进行实验室空间布局、设备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的优化,并顺利开展新冠、HBV、HIV等病毒核酸项目的检测。
早在2004年,工作刚满3年的他,毅然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国援中非医疗队。在中国援建的班吉友谊医院里,圆满完成了两年的援外任务,并且被中非总统亲自授予国家“骑士勋章”。
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二次援非,他坦言:“我在那里深切体会到非洲人民对于中国医生的期待、尊敬和信任,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援外工作者,能够有机会接过传递爱的接力棒,能够实实在在的帮助非洲当地民众缓解或解除病痛,这是件让人欣慰的事情”。

郭仁勇和当地同事合影
浙一援非精神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场代代相传的接力。
2025年6月,经组织选派,浙大一院检验科专家吕蒙恩成为第30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到广袤的非洲大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心智,贡献自己的力量!”出征前,援非前辈的寄语悄悄埋在他心里。来马里医院不久,他遇上一位突发尿路结石患者,伴低烧、严重干呕和食欲不振。此前在外院治疗后,症状反而加重。凭扎实专业功底,他在显微镜下敏锐发现患者红细胞内暗藏“玄机”——“戒指”状疟原虫环状体。结合镜检与病史,他判断此次疟原虫感染或是其消化道症状主因,快速为临床明确诊疗方向。一疗程抗疟治疗后,患者不适症状消退,在回访中满是感激。这次经历让吕蒙恩常提醒自己:检验工作需严谨,每一次细致镜检或助患者找到康复方向。
2025年7月22日,作为发展对象,他通过视频连线参加远在万里之遥的浙大一院检验科第一党支部党员大会,郑重道:“我愿把健康共同体的种子播在非洲。”当天,支部一致通过,接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对于马里人民而言,旱季的烈日炙烤与雨季的蚊虫侵扰,不仅是生存的挑战,更催生出高发的传染病,时刻侵蚀着他们的生命健康。半个多世纪以来,浙大一院凭借在传染病诊治领域积累的深厚经验,持续将充满温度的“中国方案”带给非洲人民。
2015年,埃博拉疫情在非洲骤然暴发。浙大一院6名医护专家奉命编入中国第三批援非埃博拉医疗救治队,远赴西非投身埃博拉出血热的紧急救治工作。他们为遏制西非埃博拉疫情蔓延所付出的努力,为马里乃至整个非洲的传染病防控体系筑牢了坚实屏障。

浙大一院参加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医护人员
浙大一院在非洲的医疗卫生服务,除了临床诊疗、疾病防控、药械捐赠等直接举措外,浙一人始终坚持“授人以渔”和精准援助,通过学科建设、实验室筹建、日常带教等形式持续传递“浙一经验”。依托技术帮扶与人才交流,他们成功填补胸外科微创手术、结核胸腔手术等多项技术空白,并助力马里从零起步发展眼科,切实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医疗队。
当14岁的马里男孩躺上手术台时,普胸外科主任医师屠政良顶住压力,成功为他完成了马里医院首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手术结束后,他没有停下脚步,当即结合病例现场演示、手把手教学。不仅如此,他还带来了纵隔镜、胸腔镜等先进微创技术,亲手打破了马里胸外科微创手术的“零记录”,把一身本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当地医护人员。
面对因胸椎结核而瘫痪的16岁马里少女,骨科主任医师余列道迎难而上,在当地医院成功实施了首例胸椎结核手术,最终女孩在他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他用真诚与热忱赢得了当地医护人员和医学生的信任,彼此结下了深厚的跨国友谊。即便相隔万里,他们的联系也从未中断,余列道还主动为马里医学生牵线搭桥,推荐他们来中国留学,助力他们成为更优秀的医者。
“浙一人”输出的不仅是技术和方案,更是医者仁心的深情和温度。
骨科副主任医师郭方凭借精湛医术成功攻克了一例又一例高难度骨科手术,更毫无保留地向当地医护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与诊疗理念。面对经济窘迫、无力承担费用的患者,他主动自掏腰包为其补贴医疗费,用仁心与担当温暖着每一位患者。
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陈水芳,心里始终装着患者,无论多晚,他都坚持看完当天所有病人才肯下班。援非期间,他身兼数职却从不懈怠,以耐心细致的诊疗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泛认可。因表现格外突出,他被授予了象征荣誉的 “骑士勋章”。
面对健康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心愿,浙一援非医疗这块对外合作交往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医院不仅为马里医院送去了成套的医疗设备,更通过互联网医院搭建起 “云端桥梁”,与万里之外的马里携手开展远程会诊,让当地患者得以享受到更完备、更贴心的医疗方案。针对援非医疗队员,不仅支持其医疗工作,更通过前置体检、落实待遇、关怀家属等举措,全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跨越将近一个甲子,援非精神正是“浙一人”时刻待命、无问西东的生动体现。
“一棒接着一棒!”,浙一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赓续“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让中外人民的生命和友谊之树常青!

第30批援非医疗队送行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