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二、为什么会发生支气管哮喘?
(一)遗传因素: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
(二)环境因素:如室内变应原(尘螨、家养宠物、蟑螂)、室外变应原(花粉、草粉)、职业性变应原(油漆、饲料、活性染料)。
(三)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四)食物:如鱼、虾、蛋类、牛奶等。
(五)药物:如普奈洛尔,阿司匹林、抗生素。
(六)其他非变应原因素:如大气污染、吸烟、运动、肥胖、气候改变、运动、妊娠等。
(七)血清低水平的维生素D与哮喘患者症状加重、气道炎症反应增强、肺功能降低以及预后不良有关。
三、哪些人容易发生支气管哮喘?
哮喘主要与基因遗传有关。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发病具有家族集聚现象,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四、一般会有哪些表现?
(一)典型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夜间、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
(二)有些病人尤其是青少年,其哮喘症状在运动时出现,称为运动性哮喘。
(三)对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四)对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有人称之为胸闷变异性哮喘。
(五)临床上还存在没有喘息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病人可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或其他症状。
五、可能需要有哪些检查?
(一)肺功能检查。
(二)血气分析。
(三)胸部CT检查。
(四)特异性过敏原的检测。
(五)呼出气一氧化氮(NO)检测。
(六)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
六、可能会接受哪些治疗?
(一)去除诱发因素和治疗相关疾病:首先要识别诱发因素,如防止花粉、烟尘、刺激性气体、宠物的皮屑的吸入,避免接触各种过敏原及各种触发因素。对于存在心理因素、严重鼻窦炎、胃食管反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以及重度哮喘的附加治疗药物。
1、控制药物:需要每天使用并长时间维持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其中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缓释茶碱、甲磺司特、色甘酸钠等。
2、缓解药物:又称急救药物,这些药物在有症状时按需使用,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包括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和全身性激素等。
3、重度哮喘的附加治疗药物:主要为生物靶向药物,如抗IgE单克隆抗体、抗IL-5单克隆抗体、抗IL-5受体单克隆抗体和抗IL-4受体单克隆抗体等,其他还有大环内酯类药物等。
(三)氧气治疗。
(四)支气管热成形术(BT):这是一项在支气管镜下进行的非药物治疗技术,能够减少气道平滑肌的数量、降低小气道平滑肌(ASM)收缩力、改善哮喘控制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药物的使用。
(五)预防复发:脱敏疗法、免疫增强剂。
七、注意事项:
一般哮喘经过急性期治疗可以控制胸闷、气促等症状,但哮喘这个疾病仍然存在,因此,必须制定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经过长期规范化治疗和管理,80%以上的患者可以达到哮喘的临床控制。
(一)坚持长期、充分的正规治疗,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并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治疗哮喘的重要内容。
(二)避免诱发因素:避免摄入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剧烈运动;避免持续喊叫等过度换气的动作;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预防呼吸道感染;戴围巾或口罩避免冷空气刺激;减少室内过敏原的种类和数量(如不铺地毯、草垫,不放花草,不养宠物等)。
(三)饮食管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热量足,避免进食硬、冷、油煎食物及烟、酒、咖啡、浓茶等;禁食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如鱼、虾、蟹、牛奶及蛋类等。
(四)环境管理:有明确过敏原者应尽快脱离。保持室内环境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不放花草,避免使用皮毛、羽绒或蚕丝织物等。
(五)生活有规律,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但避免剧烈运动。
(六)了解自己所用各种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身边必备爱喘乐、喘乐宁等气雾剂,以备哮喘发作时使用。
(七)自我监测病情,识别哮喘发作的先兆表现和病情加重的征象,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学会利用峰流速仪来监测,做好哮喘日记和哮喘的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
(八)与医护人员共同制定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坚持长期定期随访。
(九)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是管理哮喘患者很好的途径和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医患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哮喘的管理,如开展远程视频、网络、APP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家用智能肺功能测定、智能用药监测设备等,帮助哮喘患者进行自我病情监测和用药管理,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控制水平和预后。
八、预防:
哮喘的发作主要与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但基因无法改变,唯有改善环境因素(如防止花粉、烟尘、刺激性气体、宠物的皮屑的吸入)才能防止哮喘发作。
九、出现下列情况,需要就诊:
若出现哮喘发作的先兆表现(如鼻、咽痒,干咳,气急、胸闷、长期的感冒样症状等)需要及时来医院就诊。
修订日期:2022.4
作者:方晓眉 审核人:周华、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