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的介入治疗

2024-08-22 2241

一、定义: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肌病,主要特征是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心肌的肥厚,心室腔小,常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高达75%的HCM患者在静息或激发状态下存在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压差≥30 mmHg)。本病预后差异很大,是青少年和运动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少数进展为终末期心衰,另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房颤和栓塞。不少患者症状轻微,预期寿命可以接近正常人。我国有调查显示肥厚型心肌病患病率为180/10万。LVOT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并显著增加死亡率的关键机制。


二、病因与诱因:

HCM的主要病因是编码肌小节蛋白或肌小节相关结构蛋白的基因变异,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60%的HCM存在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基因变异,仍有大约40%的HCM未找到明确致病基因。HCM的最终临床表型是基因型、修饰因子以及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HCM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其相关的探索仍在不断进行之中。

三、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是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末期压升高,导致肺静脉压升高,肺淤血。多数在运动后或者劳累后出现。

胸痛:胸痛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心肌肥厚需氧量增加而冠脉供血不足,主要症状是劳力性胸痛(就是在劳力后出现)。

心悸:胸部出现震颤感,主要与心功能减退或者房颤等心律失常有关。                  

晕厥或先兆晕厥:部分患者会出现晕厥或者黑朦,多数在运动后出现,主要与心律失常、运动后血管反应异常有关。

胸闷、乏力:患者常在活动中出现胸闷、乏力,主要与心力衰竭,心输出量减少。                                                                                        

6.猝死:少数患者首发症状就是猝死,即突然死亡,也是常在活动或劳累出现。

四、治疗方法:

肥厚型心肌病治疗的总体原则是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对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以下几种方式:

1.药物:在无禁忌证情况下,根据心率、血压情况,从小剂量开始使用β受体阻滞剂,逐步滴定至最大耐受剂量。β受体阻滞剂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可选用非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

2.介入治疗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经皮心内膜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和酒精化学消融术。        

3.外手术治疗

(一)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

PIMSRA:是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在心脏非停跳状态下,将射频针经皮肤、肋间、心尖精准穿刺直接送至室间隔心肌肥厚部位,利用射频电极针前端发出的高频交变电流,使肥厚心肌组织局部升温、心肌细胞脱水,造成不可逆凝固性坏死;同时,可使消融心肌内间隔支发生凝固形成反应带,从而阻断肥厚心肌组织血供,最终使室间隔厚度变薄、狭窄处内径增宽,从而缓解梗阻。


(二)治疗过程

1.超声引导下将射频消融针经心尖插入前室间隔,行射频消融术

2.改变针道将射频针插入室间隔基底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3.评估消融效果,LVOT压差、直径、室间隔厚度、心肌灌注造影、心功能等


(三)术前注意事项

1.手术是在全麻下进行,需要禁食8h,禁水2h,并留置导尿,手术时间需要2小时以上。

2.在手术过程中,您需要左侧卧位,术前左上肢建立静脉通道,麻醉师会在您的颈部留置深静脉导管,以保证手术中用药和监测压力,同时会进行气管插管,保证呼吸道通畅。

4.当您在等候区内等待手术的期间不随意走动,有任何需求及时呼叫护士。

6.您在术前更换病员服,不穿内衣,去除假牙及饰品,排空大小便

(四)术中注意事项

在消融过程中,处于全身麻醉状态,无不适感受

在手术过程中,会在右侧桡动脉进行穿刺,为冠脉造影做准备。


   

(五)术后注意事项

1.手术完毕,您仍然处于麻醉未清醒状态,在复苏过程中,麻醉医生会评估咳嗽反射和清晰意识确保具备咳嗽反射和清醒意识,能够自主咳嗽和吞咽,给予拔除气管插管,拔除后请配合麻醉医生指令。

2.因术中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桡动脉穿刺后桡动脉穿刺点:①宽胶布加压包扎4小时左右,术侧肢体腕部制动24小时,无特殊病情变化不强调严格卧床时间;②使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术后2-4小时逆时针旋转2圈,适当放松压力,6小时后逆时针旋转至完全解压,观察2分钟左右无出血即可去除压迫止血带。左手桡动脉因有创测压,一般回到病房后拔出置管鞘。

3.术后6h可进食温凉半流质饮食(面条、馄饨、稀饭等),避免坚硬粗糙食物,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4.术后需要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5.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周围有无瘀斑或血肿,保持伤口干燥。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3”专家组.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3.中国循环杂志,2023,38(1): 1-32.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3.01.001.

2.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1):1-33.


编辑:张月清

审核:周逸蒋                                            

修订日期: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