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概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是国内较早(1985年)成立、全省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重症医学科,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全国第八,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重症医学),浙江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培育专科,浙江省成人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包含综合重症监护室(含心血管、呼吸重症监护室)、外科重症监护室、肝移植监护室、急诊监护室4个科室,涵盖3个院区,ICU总床位数169张,年收治患者5460人次。 重症护理学科10年间培养成人ICU专科护士143名,器官移植专科护士12名;近5年接收来自全国24所医学高等院校、台湾地区护理实习生及留学生2000余名;近5年接收全国22个省ICU进修护士400余人。
专科特色
一.重症护理亚专科多维发展
组建ECMO、移植护理、重症康复、静疗等亚专科护理团队。ECMO团队在H7N9禽流感疫情中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同一时段ECMO患者人数最多、辅助持续时间最长,ECMO撤机最快,重症患者死亡率5.5%,全球最低;在COVID-19期间,同期成功开展12例ECMO治疗,创下医护“零感染”、重症患者“零死亡”的突出成绩。团队已培养3名危重症伤口、失禁亚专科护士,4名危重患者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重症护理超声广泛应用于动静脉穿刺置管、胃肠营养管置管、胃残余量的评估等;设定重症康复亚专科护士岗位,执行康复作业。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种类齐全开展率高
团队对重症患者开展ABP、CVP、Picco、Swan-Ganz漂浮导管、持续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asimo等多种监测手段,开展比例高达95%。
三.夯实气道管理及机械通气支持技术,探索气道分级护理新思路
推行气道分级管理,重症患者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历年低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每年保持在5‰以下。科室成功举办《呼吸功能支持及机械通气技术的最新进展》学习班21期,共培训全国各地学员6000余人。
四. 倡导危重患者“运动文化”
推行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治疗方案,倡导危重患者“运动文化”,促进肺康复,提高撤机成功率,降低ICU平均住院日(从10余天降低到5天左右);设计床上功能椅,专利授权并行临床转化,应用推广至10余家医院,获得业内好评;早期活动执行率超90%,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率近50%;COVID-19期间,推行清醒ECMO患者早期活动。
五.人文管理降低谵妄发生率
入科宣教视频,让患者了解ICU医疗环境;对患者实行程序化镇痛镇静,达标率超90%;关患者注睡眠,优化睡眠协议;提供生活娱乐工具,对谵妄高风险者,实施家属灵活探视;谵妄筛查覆盖面高达95%,谵妄发生率自14.06%降至7.84%。
六.目标管理与高风险环节精细化管理并重
对危重患者以每日目标清单进行目标管理;对高风险环节如俯卧位通气治疗、ECMO患者外出转运、移植患者院感防控等以标准查检单进行质量控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七.器官移植护理专科技术体系不断创新
落实基于循证的护理措施,助力移植患者全面康复,肝脏移植1年存活率达91.4%,心脏移植1年存活率达90%,肺移植1年存活率达80%以上。
八.公共服务彰显应急能力
承担医院快速反应小组(RRT)职责,负责应对全院患者突发急救事件;2013年参加中国政府援菲医疗队,赴菲律宾海外医疗救援;2015年,赴南非参加抗击埃博拉救援工作;2016年G20峰会期间,承担会场及院内应急保障;每年互联网大会、两会期间承担医疗保障任务;2020年温岭槽罐车爆炸事件指导救治。
团队成效
近年来,主参国家自然基金1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浙江省科技厅课题1项,主持厅局级课题近30项;发表SCI论文3篇,一级及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副主编专著1本,参编专著3本;专利授权6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浙大一院医工信挑战赛优胜奖1项、中华护理学会百篇优秀论文1项、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用具创新发明大赛”优秀奖1项、国际专科护士大会论文一等奖1项,持续质量改进项目获2019亚洲质量改进优秀案例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