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

传染病始终是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胁和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面向传染病防治的重大需求于2007年成立,由李兰娟院士担任主任,创建了人工肝、微生态、细菌学、生物安全(P3)、病毒学等15个技术平台,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新型防治技术”、“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的诊治”、“感染微生态和感染免疫学”和“艾滋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四个方向开展研究。

实验室实施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技术平台制和PI负责制相结合的模式。目前共有固定人员120名,其中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2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2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77人,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350余项,总合同经费逾10亿元。研究成果在Nature、Cell、NEJM、Lancet、BMC等顶级期刊发表,获授权发明专利79项、国际专利3项,成功转化专利10项,主编教材、专著34部,主持、参与制定临床诊疗指南2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家级奖项6项和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平台。实验室成为了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染病学科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连续八年排名全国第一。

实验室创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传染病病原快速识别、预警预测、临床救治的疫情防控模式和技术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国际成果。在“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重大创新与技术突破”取得了重大成果,展示了中国技术和中国力量,成为国际典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我国教育、卫生行业“零”的突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创建了李氏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为核心的“四抗二平衡”救治新技术并支援武汉,显著降低了浙江和武汉的新冠肺炎病死率,在病原学、发病机制研究方面首次解析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维精细结构,率先证实粪便中存在活病毒,发现细胞因子风暴是导致重症化和病死的主要原因,迅速研发诊断试剂和疫苗,创建了新冠防治的“浙江经验”,为我国乃至国际新冠防控做出重大贡献;创建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并推广至全国,攻克了肝衰竭高病死率的世界难题,首创了感染微生态理论和微生态干预保障健康的新策略,树立了微生态研究的全球领先地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创新团队奖;建立了乙肝、艾滋病、结核病综合防治新策略,有望使我国甩掉“乙肝大国”帽子、遏制艾滋病流行势头、有效控制结核病蔓延。这些成果为全球传染病防控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力量,在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控制MERS、寨卡等传染病输入中,御疾病于国门之外,为保障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有合作研究意向,请联系:0571-8723 2219


研究方向

1.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新型防治技术

2.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的诊治

3.感染微生态和感染免疫学

4.艾滋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