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9月14日第18版报道的代表之声编者按: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如何加强基础研究?
文章中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教授梁廷波,全文如下: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教授梁廷波:
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
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发力点。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但对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标科技强国建设要求仍有差距,必须补齐旧账、迎头赶上,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基础研究财政投入、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与基础研究“长周期”相配套的支持体系,与“不确定”相衔接的容错体系,与“冷板凳”相契合的评价体系,真正构建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的国家创新体系。
不断深化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深化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用科学家精神感染、鼓舞、带动科研人员以身许国铸重器,直面“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加快推动大科普格局的形成。强化从娃娃抓起的社会认同,科学知识寓教于乐进入学前教育、科学课程尽快尽早进入中小学教育,积极引导青少年叩开科学之门。
浙大一院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如何?梁廷波书记表示,浙大一院以“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的科研态度,以厚积人才“软实力”的科研密码,以科研平台“强支撑”的科研之基带动医院发展的生动实践,展示出科研不仅能推动临床治疗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更能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科技创新是浙大一院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梁廷波书记表示,近年来,浙大一院始终聚焦国家层面重大疾病诊治及健康促进领域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科技问题攻关,通过建立临床需求导向的科研机制,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加强多学科融合,不断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联动,探索现代公立医院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的“浙一模式”。
浙大一院不断谋划人才引育工作创新体系,持续开展常态化全球招聘,努力打造全方位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吸引学术大师和青年科学家汇聚;同时加大人才自主培育力度,先后出台“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计划”“种子基金”等项目,实施更加灵活的引人、育人、用人、留人政策。5年来,浙大一院引进高水平人才100余人,培育高水平人才70余人次,现有超过1000人的科研人员团队,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Cell》《BMJ》《Ann Surg》等发表多篇论文。
浙大一院花大力气打造一站式科研支撑体系,拥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医院总科研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持续建设多院区集群式大型仪器设备与实验平台、规模化信息化样本库、大数据资源平台等,同质化运行开展技术支持服务,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预约和使用平台设备,大型仪器共享率达到100%。
浙大一院将继续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高质量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提供智力支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贡献“浙一力量”。
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浙大一院
视频新闻
医院动态
-
改善诊断,确保患者安全 ——浙大一院成功举办2024年世界患者安全日活动
2024-09-18 -
这件事,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2024-09-14